过大年 | 山乡踩马闹新春
贰
零
壹
柒
丁
酉
鸡
年
新年快乐HAPPY NEW YEAR
初
正
月
五
春节,作为我国最传统、最重要的节日,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俗。这几天,我们就来分享几个地域有特色的过大年习俗。如果你的家乡也有很有意思的习俗,留言跟我们一起分享吧!
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,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北麓方圆百十公里的贵池、石台和青阳等县,尤其集中于贵池刘街、梅街、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,史载“无傩不成村”。
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,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,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,以祭祖、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主要目的。2006年5月20日,池州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贵池茅坦乡山湖村老屋唐、新屋唐、阳春王、项家四个自然村结成一个傩戏会,共用一堂(共十九尊)面具。每年正月十四和十五两日,唐、王、项三姓进行踩马为主的傩事活动。
踩竹马逐疫,有地马和高跷马两种,多扮成勇武之士,作征战状,把踩高跷马扮花关索、鲍三娘看作与祈子民俗相结合,凡生儿育女者,向竹马献红蛋,谓之献马杯,希望求子的人则向花关索、鲍三娘乞求红蛋,谓之接马杯。山湖村的踩地马由四名十二岁至十四岁的男孩担任,用于请神和出圣,在请神仪式后抬面具游村。
请神在神堂举行,将面具之神一一传递陈列于龙床时,四少年童子皆身着战袍,扎竹马,排一字形横队面向神案站立,然后由执事长者替他们戴上面具,开始踩马,称踩启圣马,之后出圣,以旗锣鼓伞为先导,后面是吹奏乐、彩旗、面具箱、狮子箱和童子四人的地马队。童子穿武将服,腰间扎竹马。竹马用竹篾编成椭圆形的无底筐为马身,再扎马头捆扎于筐的一侧,根据马的颜色糊以色布,如关索骑红马,鲍三娘骑白马,还有黄马、黑马。踩地马有发令(舞令旗)、溜马、交战等动作,尽展战将风采。出圣至各村踩完地马后,队伍返回本村,在神堂前踩落圣马。
晚上,开始在露天空场上踩高跷马,由四名青年承应,各踩在两根杉木制成的木跷上表演。踩马前须淋浴净身,四人穿好彩衣裤后,要同时在神(面具)前三拜九叩,献香酹酒。锣鼓、唢呐奏鸣,执事人捧战袍递给四踩马人,在跷上自己穿衣戴盔。然后执事人自神堂再捧一木盘上场,盘中依序放着四枚面具,至踩马人前双手举过头顶,踩马人接过面具,上下拉动马头,使马铃频频作响,以示感谢。
高跷马的动作套路与地马相似,作征战之势,四匹马先舞令旗,意为发兵。最重要且精彩的是对阵,由红脸头马使用长柄大刀与二、三、四马分别交战,其中白马战将使用双剑与红脸头马交战多个回合而最终握手言欢。
正月的乡村充满欢乐,如今纯朴的乡民们在承续传统的同时,更多地把踩马这一民间傩事的传统习俗,作为欢度春节、迎接新春的娱乐活动,使踩马古老习俗又焕发出新的风采。
关于作者:
陆士德 (大陆)
陆士德 (网名大陆),曾经兼任中央在皖集团企业导报总编、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,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安徽摄影家协会会员。2010年开始学习摄影,近年来,先后有200幅作品在国内、国际影展获奖,先后参加多个国际摄影展,多幅作品入选庆祝建国65周年“中国人 中国梦”全国摄影艺术展,在国家博物馆展出;作品选入影像“中国梦”摄影艺术展在全国巡展;多幅作品参展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摄影作品展览。
本文来源:陆士德 (大陆)